http://down.admin5.com
信访举报
       友情链接 更多...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自然资源部
· 中国地质调查局
·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
·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便民服务 更多...
· 天气查询
· 西宁住房公积金网站
· 西宁市交通违章信息查询
· 西宁公交查询网
· 列车时刻表
 
        本站首页  → 地调文化  →  夏都琐记读史 谈子龙
信息来源:矿产所 发布时间:2021年1月11日 访问频度:4816

夏都琐记

                       读史   谈子龙

     引言

     湟水河从雪山走来,奔腾咆哮,像一条传递文明的纽带,谱写着纵横古今的乐章

缔造了悠久的河湟农业区。在这片美丽、富饶、肥泛的金色谷地上,有一颗灿烂的高原明珠——西宁。笔者在这里已工作生活十几年了,其间耳闻目睹西宁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阅历见闻说起来也不算少,要说往事如云烟,但有一些读书场景是难以忘怀的,直到如今还在指导着我的生命轨迹和价值观念。

        我的童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物质还不充裕,但传统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复兴了,传播方式有少儿连环画、收音机听长篇评书以及看露天电影等,可幼年人又怎么能读懂文学名著呢

但是会常常听到成年人说起来《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的故事,津津乐道,从此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事迹

就是受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

便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在年龄增长和知识提高中,开始读一些文学名著了

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演义》

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读完了第一遍,也只是初步了解、浅层面的认识,后来在不同阶段反复读,每一次感受都不一样。要问读者最喜欢书中哪个人物,很多人会异口同声说诸葛亮、赵子龙。的确

在作者笔下赵云是近乎完美的,于是就想弄懂小说与正史的区别,为此,我在2002年春在西宁民主街新华书店买了本《三国志》。读后发现小说中子龙事迹大多都是有来处的,作者对子龙的塑造和读者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共鸣,这是卓越历史人物人性美德的不朽之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下面就让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子龙吧。

                 苦难的童年

        在史书《三国志》中,赵云,字子龙,常山郡真定县人(现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在史料中没有记他的童年,但笔者认为,童年是一个人思想意识形成的启蒙时代,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笔者依据一些民间传说及野史作主观推断,同时本章也仅作参考,不必求全责备。

        子龙在东汉末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重视门第观念的东汉王朝,他的出身是非常低的,这对以后他在仕途上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身逢乱世,幼年父母双亡,与兄长相依为命

在兄长教导下,子龙养成了勤奋坚强、好学多思、谦逊严谨等诸多优秀品质,比同龄人尽早的成熟起来,并循序渐近形成了报效国家的思想和立场。

        在艰难岁月里,子龙没有枉自菲薄,更没有自暴自弃,可见子龙对人生的前途和生命的价值是多么珍惜和正视。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说穷苦时要孜孜不倦完善自身,以此来逐步实现奋斗目标,通达时更要以苦难苍生为念。但理想信念怎么实现呢?子龙的方法是走出去游历江湖

寻师访友、广结善缘、磨练意志、增长本领。在他从军前数年里,在名师教导下,系统学习了武德武术及兵法

倘要练就一身过硬功夫,吃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很多人望而却步,可子龙做到了

在少年时期学得了高尚武德和精湛武艺,这一点可以用他以后在各种复杂战场上的优异表现来证明。这时他已开始涉足江湖、结交益友、洞察社会了,渐渐长成了钢铁男子汉,为他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择主从戎

        在裴松之《云别传》中记载,子龙在常山郡结交朋友,称义从。受本郡推举,归属公孙瓒。由此可见,年轻有为的了龙有统领驾驭集体的才干,这来自于他待人以宽的品德,以及文武兼备的实力,是慑服人心的。

        当时袁绍称冀州牧,州人多数归袁绍,公孙瓒问子龙,你部为何投我呢?子龙说:当今乱世,民有倒悬之苦

郡人商议,效命于施行仁政的地方。这一点看出子龙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处世原则。此后随公孙瓒四方征讨。

        从史载从公孙瓒四方征讨一句中来看,子龙当时是军中主将,参加多次战役,纵横于幽燕、渤海、齐鲁战场。统领骑兵,斩将立功,扩大了公孙瓒统治区域。由于史料缺乏,这一时期子龙事迹便一笔带过了,在罗贯中小说中对此进行了补叙,算是对这一时期子龙辉煌战绩的交代。

        当时刘备依附老朋友公孙瓒,公孙瓒派遣刘备为部将田楷拒袁绍,子龙同往,为刘备掌管骑兵。这是他们最初相识,二人志同道合,幸遇知己,有相见恨晚之意

当时子龙所带骑兵是快速作战部队,从中可见其弓马武艺何等娴熟,要不怎么能统领骑兵呢。这段日子二人交换意见,相识相知,奠定了他们以后复兴汉室的坚实基础。

        后来,子龙兄长过世,辞别主公归故里。这次离別是无奈的、干尴的。刘备看出子龙去必又返回,因为他知道子龙在政治、军事、法度等各方面独到的见解,进谏主公,可胸无大志的公孙瓒不听,反而心怀疾妒。所以子龙只能把人里话说于刘备,刘备也进一步懂得了子龙。这在以后刘备在一些重要职务上任用上,可以看出对子龙卓越能力的肯定。二人握别时子龙说:终不背德也

就是说谁有德便拥护谁,一支军队没有灵魂,会为民造福吗?这足见其护国利民的政治立场和善恶辨别力。

        思考人生把握未来

        子龙和兄长的感情是血浓于水的,是他立身处世的启蒙老师,处理完后事,他感到悲伤和迷茫,成了真正的孤儿,年龄在二十出头,还没有成亲,要想很多问题

以后的路怎么走。这是一个古人在人生求索阶段的苦楚

后人是不是感同身受呢?

        在这几年里,子龙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研习武术兵书,读一些圣贤书籍,当然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非常像躬耕陇亩的诸葛亮,同时他的知识面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一点可以从以后他在刘备那里不同职务上雷厉风行、办事干练的事实得到明证。

        通过对国家命运、社会阶级、群雄逐鹿的敏锐观察

他选择了德才兼备、宽厚宏毅及知人善任的刘备,这是他人生观的一次飞跃和升华

对开明政治和个人追求相统一的判断是正确的。同样,我们当代人也是一样,在人生道路上休整调节、分析思考、学习深造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子龙这几步走的是沧桑的人间正道,在爱国情怀、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社会教育以及武术造诣等方面都有了迅猛的提高、这是他人生的黄金季节,建功立业的宝贵年华。

                 沧海横流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当时刘备在袁绍处

于子龙在邺城(今安阳)   便命子龙招募士兵,子龙迅速集结了几百人的队伍,对外称刘备的部下,这是部队是刘备创业的第一支嫡系力量

也是子龙再出江湖第一功。

       刘备部下在数年离散后再次会合起来,到了同宗荊州刘表处,刘表让他治新野县

镇守北疆,同时刘备励精图治、招贤纳士,扩大军事力量,这时曹操在统一北方后看到刘备的雄心壮志,便于建安七年派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兵攻打刘备,战于博望坡。子龙走马活捉敌将夏侯兰,但他有战略意识,深知创业中人才重要性,军事只是政治派生出来的斗争方式,隶属政治也就是说部队的军魂,所以为夏侯兰求情

让他做军正,固为夏侯兰懂法律,这样结局也是扩大了战果。

       以上是见诸于史书的史实

按推理可能还收编了夏侯兰的部队,为己所用,这也是人们所说的制胜法宝之一的瓦解敌人。子龙的儒将风范,可谓实至名归。

        这一时期,子龙必定还会有一些文治武功的建树,由于史料櫃乏及流离的战争岁月,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

但未见记载不证明没有事迹

这一点也实属遗憾。在罗氏小说中子龙形象更丰富饱满了,作者也有可能手中还有一些别的史料,以及游历走访的见闻,也是对历史人物传的补充,所以小说中故事未见史书的,也是有根据的,基本也是可信的客观事实。

           对长坂坡战役的分析

         曹操统一北方后,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部下将领也一样,在博望坡之战后

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已出山,曹操对刘备数次征讨被挫败,在罗氏小说中破八门金锁阵,火烧新野等章节史书无记载,不好断定,如有子龙是有作为的。不提

        被失败激怒的曹操气极败坏、脑羞成怒。便亲统大军攻打刘备,由于兵力过分悬殊,刘备避实就虚走为上策,被迫转移。带领部下几千兵马及十几万百姓缓慢行军,准备与江夏刘琦会合,以图再举。曹操一鼓作气取荊州后,组建五千骑兵为先遣部队,号称虎豹骑,昼夜兼程追击刘备所部。在当阳县长坂坡遭遇,子龙在保护刘备脱险途中返回长坂坡救甘夫人和刘禅,史书载有人报告刘备,子龙反投曹操去了,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

心如铁石,绝不图富贵而弃大义。

        此时赵云快马加鞭如离弦之箭,到长坂坡看到的景象是一片混乱,百姓队伍、辎重、车辆,人声鼎沸、络绎不绝。曹营将领正在搜寻刘备一行人,抢夺钱粮马匹

要说五千虎豹骑,这个名号是唬人的,数字也不实,狡猾的曹操以此壮军威,达到迷惑对方的目的。处处都在用兵法。这支骑兵有一流战将却为数不多,还有二流、三流甚至更稀松的,再被昼夜行军已是强弩之末、疲惫之师,到长坂坡面对数十公里队伍,部队已化整为零,各处分散搜寻,多数已下马

显现出暮气惰气的状态。优势已转化为劣势。

        子龙敏锐观察到战场态势,在劣势中取得主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枪挑数员敌将,找到甘夫人、抱上刘禅,身上应该还有一些将领,保护甘夫人及车辆且战且退,必竟这到安全地带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过程中子龙已杀敌将估计在二十员左右,有与子龙在马上交锋的,也有不及上马的,马下的,在子龙快速突击中被刺死,这个时间段已引起敌将注视,确难以形成对子龙合围之势,有利于子龙各个击破,敌将见子龙神勇是胆怯的,很多在瞬间死于非命。子龙保护甘夫人及刘禅得以突围,这次战役在史书上作者用凝炼的笔融记下来,可见其激烈程度。所以罗氏在小说中写子龙,长坂坡杀敌将五十多员,并没有夸张,这一点符合战场态势的逻辑性。至于小说中祥细描写,可能和真实场景有出入。战役后刘备甚为感动,晋升子龙牙门将军。

        这个历史故事是三国快炙人口的篇章,要说子龙成名之战,倒也不是,子龙在童年少年时就有过人的胆识

为常山郡所敬重,在公孙瓒处为将就有很多优异战绩。

               平定江南四郡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三国形成的关键战役,曹操统兵二十几万,孙刘联盟近五万人,江东周瑜指挥主战场作战,刘备人马策应,将帅齐心,大破曹兵,曹操引军北还,周瑜帅部战曹仁,夺取南郡。刘备调兵遣将攻伐已属曹操的武陵、零陵、长沙、桂阳四郡。四郡主将那里是子龙等的对手,太守很快归顺,刘备出榜安民。

        诸如此类战役,文武双全的子龙深知,即要政治劝降晓之以理,又要武力慑服其心。将其战败确不杀,为壮大队伍积蓄人才。子龙的文韬武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云别传》载子龙率部入桂阳,同太守赵范交谈得知,二人是常山真定同乡,又是同姓,让多年饱受颠波流离的子龙感到心慰异常,亲切感就油然而生了。

        赵范有一寡妇嫂嫂,甚美貌,赵范有意许配子龙,可子龙不肯,觉得违背纲常

刘备认为子龙尚未娶妻,这也是好事,给子龙把婚事办了。子龙却说:主公大业刚起步,正是开拓进取之时,再说男儿能建功立业,又何患无妻呢。刘备称赞子龙真大丈夫也。

        这个历史故事一波三折

子龙遇赵范是可喜之事,但察其言、观其行。发现赵范不是忠义之人,被迫投降,日后必变,后来赵范果然逃走。这一点可见其在识人上高超洞察力。

        同时,子龙有崇高的追求,怜悯苍生、祈求太平,这是他内在美德的体现和心灵深处的善念,自始至终都是矢志不渝的。

         主政荊襄   再立新功

        刘备在取得荊州数郡后

扩大了统治范围,益州牧刘璋邀请刘备帅兵入川,以防曹操。诸葛亮等驻守荊州,《赵云传》载,子龙为留营司马,主管军务。按此分析

古语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能者为上。以刘备的识人,将防务兵权交于子龙,可见对其能力的认可。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孔明军事不如子龙吗?这一点读者不要有误区,孔明擅长者主要是政务

当然政治与军事是紧密联系的,二人合作是非常默契的

所以在罗氏小说中塑造了卧龙、子龙这二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在赤壁兵败后,厉兵秣马、寻机复仇。他的主要敌人是孙权,孙权需要刘备的联盟,史载进妹固好,以合亲的方式巩固联盟的基础。当时刘备夫人甘氏已薨

迎娶了孙权之妹。

        孙夫人到荊州后,一度飞扬跋扈、以势凌人。笔者推测,这有一定的来由,初来乍到,又年轻,一时无恩德加于百姓及将士,所以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作为皇叔夫人,哪受得这气,便在言行上发泄出来,以示不满

这是可以理解的。人不都有个磨合、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吗。刘备便让子龙主管内事,但夫人作为主母,子龙又怎么奈何她呢?

        从刘备的任命可以看出

子龙的政务才干不在孔明之下,读过经典、知书达礼、知道人是可变的。说到人性的优点,圣贤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无外乎是得到能力的肯定和名份的尊重,而且要是真诚的,何况她是主母呢。

        说到这方法就尤为重要了,子龙的方法是严字当头

整军肃纪,谨守法度使内外肃然,这样以来人的美德就会体现出来,对待主母就会谦逊恭敬、礼让雅言、纲常伦理则健康有序。在一点,子龙文治武功有口皆碑,率先垂范,孙夫人没有轻视子龙的理由,也不得不肃然起敬、蛮横跋扈的心自然无从升起,见贤思齐的心就会产生,变得贤德起来。举例说明,汉初叔孙通制朝廷礼法

而使桀骜不驯之将领彬彬有礼,高祖感叹,今日方知做皇帝的尊贵。这是儒家思想

至今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汉代丞相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儒是孔子倡导的仁德、法是韩非思想的法治,二者并用则珠联壁合、自然让人心悦诚服,这是刘备的知人善任和子龙的学以致用,这是读书的益处、子龙运用得恰如其分、相得益彰。

        孙夫人来荊襄数年后,兄长来信说吴国太病重,速回东吴,将刘禅一并带回,匆忙之中不及禀报便上船了,哨兵探报,子龙与张飞在长江登上大船,将刘禅夺回。这是一件分析主次矛盾的典范,主要矛盾是刘禅是幼主,不能带走,子龙原则立场是坚定的,次要矛盾是带剑上船强行夺回刘禅,以下犯上有违礼法,甚至杀伤东吴士兵,但这是次要的。子龙在这个问题上是不犹豫的,能迅速意识到问题关键所在,其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子龙在这段时间主管军务、内事及长江夺刘禅都是见诸于史册的、统驭大局稳健谨慎、雷厉风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做得非常圆满,是他的数件奇功。

 

                统兵入川

        刘备入川后,军师庞统在指挥作战时中箭身亡,召集孔明、张飞及子龙入蜀,一路平定郡县。在江州兵分两路,子龙率部由外水攻取江阳、键为二郡。在史书中一笔带过了,这是史料的缺乏,此二郡为益州大郡,川中将士岂能将大好河山拱手送人,此过程子龙用智用谋必有诸多得意之笔,但要破敌也要用各种方式,比如严明军纪、取信于民、多方询问以求知己知彼、观察地形寻找到破敌良策等。从史书记载看,子龙夺取二郡十几县,进展非常快,推测应是比较顺利的,这不难看出,子龙的军事造谐和谋略才干以及政治水平、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都是很卓越的,所以古人说子龙不仅一身是胆

还一身是智,是比较中肯的

此后相继参加合围成都,刘璋出降,极大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整个益州这片面积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地方为刘备所得,这其中子龙的功勋是很大的,他是非凡的智慧为创建蜀汉基业呕心沥血。这也为今后北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笔者以为如不是子龙这样智谋武艺出类拔萃的良将夺取益州也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卓越人物在历史前进中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子龙的故事至今在巴蜀流芳百世,堪称千古佳话。

                为民请命

        史书《云别传》载,刘备平益州后,励精图治,同时也想对功臣进行赏赐,将一些桑田赐于有功的文武百官,子龙进谏,当年霍去病曾言匈奴未乐、何以家为。现今天下尚未统一,国贼弄权,天子蒙难,不是贪图富贵的时候,况且战乱后,益州百姓极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从长远来看,统一大汉要有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还政于民可得到益州民心,刘备愉快的采纳了子龙的建议。这是子龙深邃的政治思想,非常象汉高祖与萧何在汉中时的约法三章,以及汉初休养生息的政治理念。这是子龙读书明理,开阔思想境界、增长才干的好学态度是分不开的,在政治上有这样的真知灼见在三国武将中是极为罕见的,实属难能可贵。

        说到价值观念,我们从子龙身上学到了什么呢?古人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子龙的善举,不正和圣贤的思想不谋而合吗。如果说子龙的优点很多,但最闪光的就是他那颗超凡脱俗的心,有学识、善思考、谦雅量、明爱憎、

顾大局、谏卓识、性高洁、质升华。同样,人们在现实中一样可以拥有优秀品质,心怀善念,自修利他。则天地宽敞,会以无形的力量让人通达顺畅、福寿康宁。此时我们是不是感觉读懂了子龙而豁然开朗呢?

                   汉水奇谋

        曹操平定汉中张鲁后,刘备率部前来夺取,老将黄忠于定军山斩曹将夏候渊,曹操怒不可遏,亲统大军复仇。黄忠在夺取曹兵粮草一战失利,陷入重围,子龙见黄忠到时不返,率骑兵前往救应,途中遭遇曹军大部,子龙奋起神威,猛冲猛打,一路势如破竹,长枪使得风卷残云、如飘瑞雪,救出黄忠,带所部且战且走,撤回营寨,得知部将张著被围,便极速返回救出张著,回至营寨,曹兵已离散而后合兵追袭过来,当时沔阳长张翼建议子龙关闭营门以坚守待援,子龙命大开营门,放倒旗帜、锣鼓不鸣、暗处埋伏弓射手,单枪匹马立于辕门

曹操带兵将见此景,料想定有埋伏,匆忙回撤,子龙率部顺势反攻,曹兵抱头鼠窜鬼哭狼嚎,至使损兵折将,死伤不计其数。此役出自《三国志.云别传》记载。

        罗氏在小说中描述,黄忠老当益壮、勇冠三军,连胜数阵后,便开始轻敌了,以至被围,子龙在救应时曹兵人数数信于蜀兵,子龙大战场作战经验丰富,可谓见多识广,常能出奇制胜,作战速度非常快。当时曹操军中是带有高级谋士的,也未能发挥作用,这是由于子龙带骑兵部队作战,战场态势变化极快,等谋士想出主意子龙早已结束战斗。即便用计,也不及子龙在实战中的智慧与经验来的真实。当然决定战场主动权的是子龙超强的武术造诣,这是不是古人所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呢?

        救黄忠、救张著、设空营计、反败为胜,这在史书中有祥细记载。试想子龙立于营门,无丝毫胆怯。这种白信不光是他高超武艺及过人胆略,主要来自于子龙內心的善念和正直,佛教说相由心生,子龙这种庄严宝相

是让挟天子谋篡逆的汉贼们不寒而栗的,这时的子龙年近半百,他已把德行、武艺兵法、涵养在战场上运用的登峰造极、炉火纯青。

        回营交令,谦逊的子龙是不会说自己战绩的,可是部将和士兵都看到了他的智勇超群,在主公军师面前夸赞一番。庆功宴上全军将士赞美子龙为虎威将军,传为美谈。

     十一    五虎将的说法

      刘备在占据荊州数郡、益州及汉中后,进位汉中王,封关羽、张飞、马起、黄忠为前后左右四将军,赵云为中护军,并没有册封五虎将在罗氏小说中谈到五虎上将

不过这也是有依据的、陈寿评价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为世虎臣。军中将士称子龙为虎威将军。以及史书将五人传合为一卷、还有后来一些书籍就有五虎将的提法了在民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广为流传,所以罗贯中顺应民意,在书中明确交代了刘备册封五虎将的故事,更增添了小说艺术性、生动性、可读性。

        但有一点,史书中蜀汉前后左右四将,表面上是比中护军要高的,这是赵云实力比前几人要低吗?不是的在这一点上不要产生误解,这里面有更大的智慧。刘备孔明深知,子龙的谦虚和顾大局、识大体的美德。对子龙多方面才干更是心知肚明

所以古语说:将军额头跑得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子龙代表了复兴汉室文韬武略的军魂中护军一职在群雄逐鹿时是保卫统帅机关的,尤为重要其人选非武术精湛、思维周密、智慧过人的子龙莫属。这一点可以从曹操护卫典韦许褚来印证,曹操称典韦为古之恶来、称许褚为樊哙,皆熊虎之将,但典韦的悲剧在赵云身上却没有发生,而且多次化险为夷。同时子龙在中可为统帅部建言献策。至于统兵作战的表现,在前文已多次说过,若按武将顺序排名,应首在中、次在外可见刘备孔明用人多么恰如其分。同时这样安排,刘备孔明与子龙是不言而喻的,这是贤者看问题的入木三分也是相才综合平衡的具体体现。

        在古代作为将军是护前的,能象子龙在战略层面看问题的极少。有人会问,这样子龙的俸禄不是少了吗?子龙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这一点他和孔明在《诫子书》中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古训,不是异曲同工之妙吗

在名利场考验时无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又怎么实现天下太平、人民自由幸福的憧憬呢?在这一点上,可见子龙的事业心是建立在崇高的以苍生为念基础上的,这就是人们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样的人身上蕴藏着不尽的思想智慧,是上天降凡的和平使者,为后世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由此可见,刘备孔明不仅对子龙异乎寻常的重用,同时在现实哲学领域也是其它将领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就是哲学中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十二      犯颜直谏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为报东吴袭取荊州杀关羽之仇,商讨起兵伐吴,子龙审时夺势、据理力争。在君主大怒时挺身而出、犯颜直谏说:国贼非孙权乃是曹操,现曹操已死,曹丕废献帝篡夺皇位,大逆不道,当应天顺人,利用民愤出师讨伐,攻占关中、黄河上游一线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然云集响应。定中原后则江东自服,若伐吴,战端一开,就不好停止,非上策也。

        这是子龙一番语重心长的关乎国家统一的战略构想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西汉初高祖定国礼,以孝作为朝纲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在汉代早已深入人心,君为臣纲,作为臣子如驾驭皇权、败坏纲常、甚至废帝自立,自然会受到众诸侯及大汉子民的反对,子龙看到这一点认为,如果政治攻势,军事谋略并用,是能够铲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匿大的魏国都要进兵,只要夺取长安洛阳,各方义士就会策应王师,则天下统一,汉室得以再次中兴,这一点和孔明《草庐对》的方略是一样的子龙的谏言在后代史学界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子龙敢于犯颜直谏事关国计的坚定原则立场,及在处理不同矛盾的泾渭分明,如果刘备采纳,汉室复兴前景非常光明,这一谏言也为后世权衡利弊的经典,永垂史册。

         十三    北伐雄风

        自汉献帝禅位于曹操,刘备于次年在成都称帝,历史由东汉进入三国时期。

        蜀汉建兴元年,后主封子龙为征南将军,史书无明确记载子龙是否参加南征孟获,南方平定后,史载子龙与孔明驻汉中作军事准备,次年参加第一次北伐,全军将士夺魏国天水、南安、安定三郡。

        史载蜀汉建兴五年,孔明命赵云、邓芝为疑军,配合祁山主战场夺街亭,子龙部由于敌兵过多,稍有失利便迅速夺回阵地。由于祁山主战场失利,蜀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出,与子龙会合后,孔明发现各部将士皆有或多或少损失,唯独子龙部基本无损,便问副将邓芝,邓芝说:老将军独自断后,军资等物,略无所弃,兵将无损。孔明便要赏赐子龙部将士,子龙则说,今已战败,还要什么赏赐,不如将物资入库日后赏赐有功将士,孔明对子龙甚为敬佩。

        街亭之役子龙部作为疑军迷惑敌人,兵力若少则不起作用,应和主战场兵力相当,以便牵制敌兵大部,配合主战场夺取军事要地街亭战略意图确已达到。敌兵数倍于子龙,在稍有失利后,子龙奋起神威夺回阵地,由于主战场战败被迫撤出,在撤回途中,作为主将掩护本部安全,独自断后,这显然是把生的希望带给部下,危险留给自己。那么为何子龙一人能阻止兵多将广的魏军呢?自古将乃兵之胆,在敌兵追时子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敌将数员挑于马下,其余人见老将如此神勇,也不敢贸然进兵了,在如之奈何的叹息声中撤出战场。

        此役用铁一般的战场态势勾勒出子龙智勇双全、威震敌胆、单枪匹马保全部下的老英雄气概,这是他又一次堪比汉水空营计的破敌战例,不贪赏赐,多么大义凛然。
          十四     不朽的灵魂

        蜀汉建兴七年,子龙病逝于成都,后主下诏褒奖,大将军姜维等议,老将军昔日随先帝讨凶逆、明政务、遵法度、进奇谋、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封顺平侯。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是说子龙是当世雄伟壮猛之将,比之汉初骑将灌婴、夏侯婴,皆将相之才,肯定子龙过人智慧及儒将风范,意为不可多得之将星。

        罗贯中在尊重史实基础上对子龙有所放大,这一点读者在读《三国演义》时注意思考,可根据史料判别。书中事迹即使不见于史册,也未必是假,这是由于史料缺乏,罗氏在旁征博览后进行补叙,也是符合历史逻辑性的,在文学艺术手法上如果与史料有出入,是正常的

读者心中的子龙可能比史书记载更完美。

            十五       尾声

        千百年来,子龙已形成一种文化体系,为史学界津津乐道,人们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唱着一个不朽的子龙,在认识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罗氏夸大了子龙,倒也不是,罗氏在史料基础上,就有了小说中最初的子龙艺术形象,同时他游历各方名胜古迹、考证史实,将子龙刻画的更充实更饱满了。

        且不说罗氏小说的影响在元代以前,三国后两晋南北朝时子龙事迹就广为流传了,北魏时在成都建武侯祠武将廊中子龙排第一。以后各代史学界掌握子龙的可信史料更多了。宋元画本及元杂剧也进一步丰富了子龙的历史,罗氏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叙述,也可以说:演义中比史书更真实了,也不为过

        读者喜欢子龙这个人物是正常的情感,子龙的优秀以各种形式、不同场合都流露出卓越才干,包括爱国立场、平民本色、谦逊美德、多谋善断、武术精湛、明理旷达等等

        倘若要问子龙在三国武将排名第几,这样说吧,子龙从不争抢这前几把交椅,他从戎以来只是为国家统一天下太平做一点事而已。古语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就是子龙的光辉写照吗。中国自古说:德艺双馨,子龙的谦逊不正是他高尚品德和武德的外在体现吗。要知道武术造诣是苦练出来的,而且和武德是成正比的。明白这一点子龙就是不上武将排行榜,又都什么遗憾呢。

        子龙是不朽的,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日常行为中、生命哲学里复活了,化作一面照耀灵魂的宝镜。

                      地调院 铜金山项目组  吴志刚2021年元月写于北京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拼音 | 在线五笔 | 汉语拼音 | 繁體中文 | English
主办: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党群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信息技术中心
Copyright©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青ICP备05000607号-1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