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own.admin5.com
信访举报
       友情链接 更多...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自然资源部
· 中国地质调查局
·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
·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便民服务 更多...
· 天气查询
· 西宁住房公积金网站
· 西宁市交通违章信息查询
· 西宁公交查询网
· 列车时刻表
 
        本站首页  → 核心价值观  →  我们应该向杨衍忠同志学习什么
信息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4年7月14日 访问频度:11030

我们应该向杨衍忠同志学习什么

江西省赣南地质调大队原物化探高级工程师杨衍忠的感人事迹,经过包括本报在内的众多媒体的报道后,已在业内乃至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同志看了有关杨衍忠典型事迹的报告后作出重要批示,认为事迹十分感人,要求更深地了解、挖掘杨衍忠的先进事迹,并在全省掀起向杨衍忠学习的热潮。此事也已引起国土资源部领导的高度关注。

向杨衍忠学习,就是学习他的精神。而要归纳和总结他的精神,就要认真研究杨衍忠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所受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进而从理性的高度认识杨衍忠精神产生的原因、内涵、实质和现实意义,进而把他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

有人说,一粒种子要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必须要有适宜它的成长土壤,并给予它合适的阳光与雨水。同样,一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精神是时代的产物。杨衍忠精神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有它形成、发展和升华的过程。

杨衍忠1938年出生在革命老区---赣南瑞金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的一个红色家庭。母亲是一个老红军,在红军五次反围剿后,作为红军妇女宣传队队长留驻瑞金继续开展革命,尔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起来关进监狱迫害多年,被老百姓营救才幸免一死。很小的时候,父母亲住在租来的低矮、黑暗而潮湿的破房子里,生下了他和其他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靠父亲在河道里钓点鱼卖和母亲贩卖点蔬菜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饥寒交迫,担惊受怕,老百姓冒着砍头的危险救了自己的母亲,这些事一直装在他的心里,他一辈子也忘不了。同时,受苏区文化的熏陶和家人的耳濡目染,红色基因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红色情怀自始至终伴随了他的一生。

解放后,党和政府把杨衍忠送进了学校。是共产党解救了自己的一家!他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感恩之情铭刻内心。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他的学习都在全校名列前茅,并且是一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尽管当初因为身体原因未能上大学深造,但党和政府把他选送到中南煤田地质局128队工作。尔后,单位又先后两次保送他到中南煤田地勘地质干校和北京煤炭工学院地球物理化学探矿系学习深造;1965年,杨衍忠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他被列入国家选派出国从事物化探工作人选,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被迫停止。

杨衍忠是出身于红色家庭的地质队员,也可以说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地质技术人员。党和政府为这个有着红色基因的地质技术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在杨衍忠参加工作以后的整整38个年头的野外物化探地质工作生涯中,他先后承担过《南岭地区地质找矿成矿预测大普查》和《江南地轴多金属成矿预测》等多个国家级、省级找矿重大项目他作为主要发现者之一的“会昌岩背锡多金属矿田”找矿成果,先后荣获1988年地质矿产部三等奖和1990年江西地矿局地质找矿一等奖。1994年,经他优选三次的两项物化探异常查证,安远园岭寨发现中型以上钼矿,大龙——淘金湾矿区发现25条金矿脉,均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为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有人曾问过杨衍忠,你身体不好,为什么在工作中还要那样拼命? 杨衍忠很平静地回答:为了感恩。事实上,杨衍忠病逝后,有人在整理杨衍忠的遗物时,从他布满灰尘的日记本里发现了这样的发自肺腑的自白---- “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感谢党的关怀。我要加倍努力为党为人民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当然,杨衍忠对党的感情,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感恩”或“报恩”上,而是一个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洗礼并且对党及其崇高事业具有坚定信仰共产党人的必然选择。参加工作之后,他几次被单位选送到有关的院校学习。在此期间,他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初步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此后又多次参加各种理论和政策学习,这些学习对他进一步确立正确世界观,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之后,他更是懂得了共产党的崇高理想与信仰,认下一条道,这一辈子要对党无比忠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说杨衍忠是红色基因的忠实传承者,更多地是因为他的身上体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对地质工作的执着追求与满腔热诚,对同志充满感情,对自己甘守清平的高贵品质。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能创造环境,环境也能创造人。”一个人的价值取向、认知标准和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社会氛围的熏染和社会关系的影响。杨衍忠工作的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因找到大型铀矿而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毛主席曾为这个队亲笔题词。这份巨大的荣誉无疑使杨衍忠备感作为一个地质队员的光荣,也坚定了他作为一个地质队员就要为国家寻找大矿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杨衍忠工作过的909队,在1983年即是当时的地矿部在全国地矿行业宣传推广“三光荣”教育的试点。

也就是在那个年代,地矿行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杨衍忠工作过的908队和909队更是成为全国地质战线的一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在1979年,908队还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而被评为全国“工业学大庆”的一面旗帜。国务院出台《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之后,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又是全国地勘行业的先进单位。杨衍忠曾多次说过,在909大队工作的那段岁月里,他十分难忘。因为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在那支优秀的队伍里,大家都有一股健康向上和催人奋进的力量,都能自觉钻研、积极主动的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那段经历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思想境界、工作作风、技术业务能力的提升产生了质的飞越。

身临其境,身体力行,杨衍忠等那一代地质人成为三光荣精神和“四特别精神”的率先垂范者。而这种精神成为杨衍忠献身地质事业的恒久动力,也成为他退休之后,在长达20年时间里,始终不渝地编撰近600万字的《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找矿文稿》的巨大的力量源泉。

这样的影响,也可以在杨衍忠的日记或自传中得到印证---

----“地质工作是一项光荣的工作,亦是艰巨的工作,常年累月在深山沟生活,是艰苦一些,但我们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地质工作再苦,我们亦应当干到底,而且应当尽力干好。”

----“去和高山峡谷作伴,去和那大自然作战,荒山荒村无有路,吃穿困难少人烟,高山挡不住鸟儿飞,困难挡不住地质兵。”

----“一定要吃得苦,要艰苦些,再艰苦些,这里没有矿,到别处找。我们就是这样工作的,就是我们天天搬家,如果能为人民找到矿,就值得,否则,我们的生活舒服一点,但没有找到矿,也是不愉快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杨衍忠无论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他不仅接受了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个是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在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和人际关系的调节主要靠伦理道德,所以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理念。另一个是家国一体的理念。《大学》里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要有所作为的具体步骤,简而概之的说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想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礼、义、廉、耻” 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崇尚俭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朴实、忠诚敦厚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头脑里。这也是杨衍忠精神中做初的、最基本的内涵,这无疑是杨衍忠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基因之一。而儒家的“修已”讲究自我修身,加强自我修养最关键的是“慎独”。而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已。而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及道统意识,也曾深深影响着包括杨衍忠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杨衍忠退休之后,他几乎断绝了一切的社交与应酬,“躲进小屋成一统”,常年坚守在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整理、撰写他的《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找矿文稿》。一张木桌,一张木板床,衣柜成了他的资料柜;穿的总是那身久得不能旧的衣服;喜欢抽烟,却总是抽很便宜的纸烟。为了节俭,他甚至不使用队上为他提供的稿纸,而直接将地质、物化探资料被写在挂历、药品说明书、信纸、香烟包装纸上。但面对名利,他却看得很轻,甚至不屑一顾。由于杨衍忠被称为赣南地区的“活地图”,他被很多人盯上了。很多矿老板希望和他搭上关系,有人甚至明码标价,年薪50万聘请杨衍忠做“投资顾问”,都被他一一婉拒。

毫无疑问,杨衍忠甘于寂寞,默默无闻,“安贫乐道”,充分体现了儒家“义以为尚”、“ 修已慎独”的价值取向和儒者胸怀旷达、仁者不忧的人生智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心里扎了根。

(二)

杨衍忠的事迹感人至深,集中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在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的激励下所呈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地勘行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成果,集中呈现了地质工作者弘扬 “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时代风貌。

我们向杨衍忠学习,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结合工作与自身实际,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落到实处。

首先,要学习他心无傍鹜、坚守信仰、始终不渝、无限忠诚的政治定力。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杨衍忠是在党组织的关怀下保送到地质行业的,也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地质技术人员。他对党、对组织有一种深厚的感恩情怀。特别是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他更是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与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党叫干啥就干啥,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全心全意把本职工作搞好。”正是由于有了这份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有了崇高的理想与信念,他对自己从事的地质工作全身投入,乐此不疲。

参加工作后,他的足迹遍及赣南的山山水水,参与承担过多项国家、省级重大地质科研项目,获得了重要的找矿成果,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搜集了大量的地质矿产、物化遥资料。退休后,他在病魔缠身,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20年如一日,天天在家一边查阅资料、一边编写卡片,以每年30万字的编写速度与时间和生命“赛跑”,最终完成了编写资料卡片的浩大工程。

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给组织上写信,表达自己的心声,把沉甸甸的600万字、几百张图、几百处找矿信息,无偿献给大队、献给国家、献给党。他用一颗地矿人的赤子之心,用信念与力量、热血与忠诚,完成了他最初对党表达的铮铮誓言与庄严承诺,谱写了一曲献身地质事业无尚荣光的生命绝唱。

其次,要学习他酷爱事业,执着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品质。杨衍忠从不到18周岁被保送参加地质工作开始,就把为地矿事业奋斗当作了终身的追求。他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乐于奉献,把满腔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把实现人生的价值与地矿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紧密连在一起。

杨衍忠从事野外地质工作38年,长期以来身体比较瘦弱,他患有胃病、肺病,但他有惊人的毅力,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从没有间断过学习和钻研。在瑞金叶坪工作期间,即便是离家只有几华里的路程,他也极少回家,就连星期天,他都不舍得花时间回家去看看家人和子女,家务事全部交给教书的爱人,周末仍一头扎进工作。

退休后的整整20年,为了整理和撰写《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矿产信息卡片》,杨衍忠基本不出家门。他放弃所有其他爱好,甚至连和自己的孩子、亲人聊天的时间都没有,全部心思放在整理他几十年来搜集的珍贵资料。即便是他最喜欢的也是他唯一的女儿带着儿子专程从北京回到赣州来看望他,他与女儿和外孙也说到两分钟的话,就又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去“笔耕”了。人老了,眼睛不好使了,他就拿放大镜看;写累了,就躺在高差20公分的床上稍加休息,整装再战!20年来,他写坏了数百支圆珠笔、水笔,用去数百斤纸张。颧骨高突,脸色暗红,眼里布满血丝,体重降至90斤,直至文献几近收官。“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他像一根蜡烛,燃烧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三,要学习他胸襟坦荡、甘为人梯、乐于助人、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怀。杨衍忠胸怀宽广,,为人光明磊落,对组织率真坦诚。尽管在大家的眼里,他是公认的优秀共产党员,是名副其实的物化探领域的专家,但他却谦虚谨慎,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比如他在1986年传写的自传中,曾经这样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诸如“因爱人身体不好,思想上常担心她的健康问题”、“有时写文章不够精炼”、“这几年去野外矿区较少”、“比较主观武断”等等,并提出了努力方向。

众所周知,地质找矿工作是一项循序渐进的事业,地质科学、成矿规律并非短时间就可以掌握,找到一个大矿有时更是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奋斗。这就需要老同志去传、帮、带,向新人传承、传播、传授自己的经验。杨衍忠甘愿把自己当成一颗铺路石、为地质找矿的后人当“人梯”。和他一起共事的同事和晚辈,他很乐意把自己所知,毫无保留的告诉他们,手把手的指导。杨衍忠带过的徒弟深有感触,“所有工作,他都会仔细检查,稍有马虎,他都会严厉批评。批评完了再耐心教你,不懂你还可以问,他不厌其烦,毫无保留。”

对于同事、朋友,他总是满腔热情。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尽力帮助。比如邻居杨阿姨的丈夫有心梗,一次半夜在卫生间里摔倒了杨衍忠闻讯,翻身起床。怕力气不够,带着三儿子赶过来,送去速效救心丸,并把病人送到医院。

杨衍忠是一位懂得感恩、有情有义的人。他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党和国家的培育之恩,也以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他的手稿有他收集整理的大量的有关家乡瑞金的各种各类的资料。他觉得生前因为工作没有尽到孝道,在临终前叮嘱家人死后要去陪他的父母,要葬在他父母的身边;即便不能出门,每逢节日,他总是要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对一起征战过的战友嘘寒问暖。对于自己患了不治之症的儿媳妇,杨衍忠几度流泪,召开家庭会议筹钱治病,坚持不放弃治疗。儿媳妇临走时,杨衍忠安慰她说:“你是我们杨家的好媳妇,你放心地走,我们好好帮你把孩子带大,抚养成有出息的人。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带着孩子去祭奠你,给你烧纸,永远记得你。”

第四,要学习他兢兢业业、不断学习、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治学态度。杨衍忠工作中兢兢业业,扎扎实实,把一生所学所积所累都献给了地矿事业。同时,他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杨衍忠作为华南物化探科技情报网江西分网联络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赣南片联络组组长,他踏遍了闽、粤、湘、赣四省的地勘单位,参加过各种地质学术报告、交流会,并深入赣南多个知名矿区勘查、调研,综合分析了华南地区的地质矿产和物化探遥感有关异常,整理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地质矿产、物探遥感资料,总字数约3000万字。这些资料涉及了物化探、地质矿产与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他凭着记忆力常年记录下来的。

据整理杨衍忠文稿的同志介绍,杨衍忠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工作生活中的大小事都习惯用笔头有条不紊的记录下来,大到矿区的手写报告及建议或矿产战略分析,小至某个元素的单点异常。杨衍忠留下的300多份、几千张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杨老手画的。要不是仔细辨认,根本看不出那是手绘的:同一标识的字体大小均匀工整不亚于现在的印刷体,线条圆滑得令人看不出任何有复笔或者衔接的痕迹,图上还有详细的数据说明……

20054月份,杨衍忠在完善地质卡片时,怀疑赣县沙地有硒矿异常,决定亲自去验证。他和他的徒弟谢万优打了招呼,一起同行。爬山已经不是70多岁的杨衍忠能够“胜任”的体力活了。尽管一路停停歇歇,爬到矿点,他还是长久粗声喘息,但他仍然坚持亲自操作。完成任务后,杨衍忠已经没有力气走下去了,最后只好被谢万优背下了山。

从专业上看,杨衍忠一辈子刻苦钻研,物探专业出身的他,不但精通地球物理知识,而且对地球化学、地质、矿产、钻探、遥感等专业知识也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600万字和数百张图组成的《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矿产信息卡片》涉及到各种专业知识,既要有扎实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遥测等技术的理论基础,而给出数据与图件给出合理的地质解释又需要精通传统地质理论。而早在几十年前,杨衍忠却站在“大地质”的高度上,编撰出了这一套集各种专业知识于一体的“百科全书”。

活到老,学到老。杨衍忠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到:“一个人要踏实地工作,刻苦地学习,才能进步,才能使自己心情愉快。如果不经常学习,就会忘却进步,停止进步。如果不加强学习,会使工作得到损失,会失自己失去为人民服务的本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我们学习杨衍忠,就要把杨衍忠当作一面镜子,在思想上认真地对照一下自己,检查一下思想上有没有信仰,灵魂中有没有信念。就要在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自己的党性上下功夫,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检验自己的心灵和行动;就要将杨衍忠作为一个参照系,学习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学习他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的高尚情怀,就要学习他急国家之所急,把地质找矿当作自己的毕生追求,不怕苦,不畏难,不为名,不图利,把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当成一种境界,把心无傍鹜、忘我工作当成一种乐趣,把鞠躬尽瘁当成一种追求,以更加坚定的思想信念,更加有为的工作业绩、更加出彩的精神风貌和更加刚毅的政治品格,想干事,多干事,干成事,为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拼音 | 在线五笔 | 汉语拼音 | 繁體中文 | English
主办: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党群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信息技术中心
Copyright©199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青ICP备05000607号-1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392号